專題欄目
以展旺市 以展興城——寫在中國五金博覽會30周年之際
今年,中國五金博覽會正式邁入意義非凡的30周年。30年前,一顆希望的種子在永康這片五金熱土上生根發芽;30年后,這棵幼苗已長成參天大樹,成為引領中國五金行業發展的風向標和世界五金產業的重要舞臺。中國五金博覽會,這個與中國五金產業共同成長起來的行業盛會,用30年的時間書寫了一部中國五金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生動史詩。
這場跨越30年的盛會,早已超越“展會”本身的意義:它不僅是永康會展經濟崛起的“見證者”,更像一面鏡子,清晰折射出中國五金產業從“小五金”到“大產業”、從“國內市場”到“全球視野”的轉型脈絡,走出了一條“以展旺市 以展興城”的特色之路。博覽會的成功舉辦,有力促進五金城市場的興旺繁榮,推動永康城市建設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,進一步在國內外打響“五金之都”金字招牌。
是什么讓這場五金盛會跨越30年仍保持蓬勃生機?答案就藏在其扎根產業的深厚根基、緊跟時代的創新步伐,以及不斷優化的辦展機制之中。
產業為基:從區域窗口到全球舞臺的躍遷
1996年,在“辦與不辦”的爭議聲中,時任金華市委常委、永康市委書記李強在關鍵時刻拍了板,第一屆中國五金新產品博覽會于當年10月6日拉開帷幕,盡管過程一波三折,卻成就了四個“沒想到”:沒想到自發參加開幕式的人那么多,沒想到匯集的五金新產品這么多,沒想到五金機械產品交易這么熱鬧,沒想到科技成果交流如此“一拍即合”。
據當時保衛組回憶,開幕式現場人山人海,用萬人空巷來形容當時的永康一點也不為過。與熱鬧的開幕式相比,商交成果更是讓全市上下歡欣鼓舞:參展市內企業近千家,市外企業達108家,實現成交額達5.89億元,其中出口創匯1720萬美元,科技成果轉讓累計285個。
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不起眼的開端,卻為中國五金行業搭建了一個專業化交流平臺。早期博覽會聚焦于工具五金、建筑五金等傳統品類,成為連接產銷、溝通行業信息的重要橋梁。隨著博覽會規模逐年擴大,參展企業從浙江本土逐步擴展到長三角地區,再輻射全國,參展產品品類不斷豐富,質量逐年提升,為中國五金產業注入了持續發展的動力。
博覽會功能也從單一的產品交易,擴展至招商推介、產業對接、技術交流、國際合作等多維度平臺。舉辦中國五金產品工業設計大賽、組織五金行業高峰論壇、發布五金指數……博覽會已成為五金行業發展的“晴雨表”和“風向標”,推動中國五金從“制造”向“創造”轉型。
30年來,永康八大五金產業集群始終是五金博覽會的“硬核支撐”——門業、杯業、休閑運動車產量均占全國70%以上,電動工具、保溫杯等產品遠銷全球。
依托雄厚的五金產業優勢,中國五金博覽會參展企業數量長期穩定在1000家以上的規模,展出內容覆蓋電動工具類、工具五金類、機械設備類等產品。2023年第28屆博覽會,首次設立進口五金產品展示區,吸引12個國際品牌入駐。同時以“展中展”形式舉辦首屆智能鎖產業鏈博覽會,還同步舉辦了永康五金全球采購對接會,進一步打通國內外五金產業資源,讓“五金之都”的平臺價值輻射全球,為“世界五金之都 品質活力永康”注入強勁動力。
與此同時,中國五金博覽會市場化、專業化、國際化水平全面提升。去年的第29屆博覽會,展出面積達8.8萬平方米,共有來自全國20多個省(市)以及德國、日本等國家和地區1501家企業參展,參展企業數量創歷屆之最。其中,永武縉地區以外參展企業占比達65.7%,共計987家。
創新為翼:從傳統展銷到智慧會展的蝶變
如果說產業根基是展會的底氣,那么持續創新就是驅使其突破向前的動力。30年來,中國五金博覽會從未停下發展的腳步,從展覽形式到內容生態,不斷打破傳統展會的界限,深度融合產業、城市文旅、商業、論壇等,線上線下聯動,積極放大展會“乘數效應”,構建起“線上+線下”“展覽+服務”的多元生態。
展覽形式的創新率先打破時空限制。中國五金博覽會積極擁抱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,實現了從傳統線下展銷到線上線下同步展銷、智慧會展的轉變。五金城集團旗下的“五金優選”“尚五金”等電商平臺,借助展會開展五金采購節等活動,為廣大企業提供了一個近距離融入互聯網的商機,促進產業與“互聯網+”的融合。通過線上平臺,企業可以突破地域限制,將產品展示給全球更多的客戶,拓展銷售渠道。同時,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展覽形式,也為采購商提供了更加便捷、高效的采購體驗,大大提高了采購效率。
內容生態的豐富則讓展會從“賣產品”升級為“全平臺”。從早期建立的中國五金博物館、永康地方工業產品展銷館、國外五金產品展示館,到永康五金名品精品展示廳,再到1.3萬平米的世界五金精品館,以及“四館”:神雕銅藝博物館、錫雕館、鐵藝館、銀雕館等非遺展示基地,猶如撰寫了一部“立體的五金史書”,被省文化和旅游廳命名為“永康五金”省級傳統工藝工作站。這些場館常年對外展示,不僅豐富了展館功能,提升了展會文化內涵,而且也在引領著永康五金產業的轉型升級。2013年第18屆博覽會,發布全國首個五金行業指數——“中國·永康五金指數”,被納入全國專業市場五大指數。2023年第28屆博覽會,升級發布“世界·永康五金指數”,成為五金行業的風向標、市場行情的晴雨表。2024年第29屆博覽會,舉辦京東工業——永康五金產業帶簽約儀式暨京東永康地標館成立儀式等配套活動,中國五金博覽會的產業對接、技術交流等平臺作用持續深化。
市場運作:專業辦展與多方協同的雙向發力
一場展會能持續發展30年,離不開高效靈活的辦展機制。中國五金博覽會的成功,除了歷屆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重視、行業協會、政府及各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外,還在于其始終順應行業發展規律,以市場化、專業化路徑實現“多方共贏”,為長期穩定發展筑牢根基,也為“讓永康五金走向世界、讓世界五金匯集永康”搭建了可持續的平臺體系。
展會初期,通過整合行業資源搭建基礎運營框架,快速打開市場局面。隨著市場環境變化,運作主體與模式持續調整,更注重貼合行業趨勢與企業需求。1998年第三屆博覽會,展位招展開啟市場化轉型;2000年第五屆博覽會,永康市政府主動退出主辦單位角色,至2010年第15屆博覽會退出招商組展工作;2023年第28屆博覽會,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浙江省分會退出承辦序列,這一歷時二十余年的漸進式改革,展現了政府主導型展會向市場化運營的平穩過渡。在這一過程中,政府的角色并非簡單“退出”,而是實現了從“臺前主導”到“幕后支持”的戰略轉變,通過制度設計、政策保障和資源協調等方式持續賦能,統籌做好安全、交通、應急等服務和保障工作,形成了“政府引導、國企主體、市場運作”的模式。
這種靈活的市場化機制,讓展會具備了強大的抗風險能力——第27屆博覽會雖因特殊情況延期舉辦,仍能順利復展;多屆博覽會在行業調整期,依舊保持穩定的參展規模與交易。正是這種以市場需求為核心的運作邏輯,成為展會應對挑戰、持續發展的“壓艙石”。
30年風雨兼程,中國五金博覽會完成了從“地方展會”到“國家級平臺”再到“全球五金交流窗口”的蛻變。面向未來,隨著智能五金、綠色制造的新潮涌動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,這場盛會必將繼續扎根產業、擁抱創新,在推動中國五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,鑄就更加輝煌的未來。
圖文 | 蔡婭君
初審 | 葉懋嘉
二審 | 項紅友
終審 | 池欣影
